「預防勝於治癛」,中醫師常說:「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」。我們的身體都有反射點﹙穴道﹚,當這些反射點受按摩刺激時,身體會自然反應並增加血液流量,促進新陳代謝,散瘀解凝,疏通經絡而且還能強身狀骨,調整臟腑,增強抗病能力進而達到延年益壽。人體穴位有三四百個,經過歷代中醫師經驗的累積,發現有十個穴可以總治全身上下的病症,因此流傳了『十總穴歌』。
頭項尋列缺、面口合谷收
內關心胸胃、肚腹三里留
脅肋尋支溝、腰背委中求
婦科三陰交、安胎公孫求
外傷陽陵泉、阿是不可缺
1. 列缺:在橈骨莖突上方,腕橫紋上1吋5分,側掌取穴。
主治:項強、偏正頭痛…等。
2. 合谷: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中間之陷凹處。
主治:咽喉腄痛、口眼歪斜、齒痛…等。
3. 內關:仰掌,腕橫紋正中上2吋。
主治:心悸、心痛、不寐…等。
4. 足三里:在犢鼻下3吋,距脛骨前嵴外側1橫指,
l 屈膝或平臥取穴。
主治:胃痛、腹脹、頭暈、耳鳴…等。
5. 支溝:掌背腕橫紋正中上3吋,橈、尺兩骨之間取穴。
主治:肩背酸痛、耳鳴…等。
6. 委中:當膝幗窩之正中。
主治:腰痛、下肢痿痺…等。
7. 三陰交:內踝中點上3吋,當脛骨內後緣。
主治:月經不調、赤白帶下、消化不良…等。
8. 公孫:在大趾本節後1吋,赤白肉際。
主治:安胎、水腫、嘔吐…等。
9. 陽陵泉:在膝下1吋,外尖骨前之陷凹處。
主治:膝腫痛、下肢麻木、抽筋…等。
10. 阿是:無固定位置,何處疼痛,何處是穴位。
主治:痠、 麻、痛及其他症狀 。
以上十穴提供給大家作為平日養生保健按摩或身體不適按摩之「自然療法」,穴位按摩約二到三分鐘,直到有痠痠的感覺,減輕不適感,若仍有不適,一定要找合格醫師診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感謝您的回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