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來,許多人因濕而引起身體不適或起紅疹,紫苑中醫師提供脾濕的基本觀念與做法,讓您減少因濕而擾的機會。
一、『外濕內濕不要來』
每年國曆的5月20日~5月22日, 時序進入二十四節氣的
小滿,此時雨水漸漸增多,天地間濕邪漸盛,天氣會變得
又熱又濕,尤其到了梅雨季節,需留意不要淋雨感冒,房
間內可以多利用除濕機,保持最佳的舒適環境。其實,除
了要避免外在環境的濕邪(外濕),更要積極的啟動體內的
除濕功能(內濕)。
以中醫的觀點來看,此時要多保養「脾」,加強「健脾除
濕」的能力,避免造成痰濕、濕熱體質。
二、『脾濕的困擾』
中醫的「脾」並非單指西醫的「脾臟」,功能較西醫的
脾臟廣泛複雜。簡單地來說,脾主運化、統血、升清。
我們先針對「脾主運化」的功能來作說明,運即是轉運、
輸送,化有消化、吸收的含義,所謂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
將水穀化為精微物質、同時吸收、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
的作用。
脾與肺、腎的關係密切,可以調節人體水份的代謝,若脾
運化水濕的功能減弱,會導致水濕淤積或進出不暢,代謝
不出的廢物會隨著氣血運行散播到全身,引發不同疾病,
造成脾濕困擾。
脾濕的症狀,例如有:
1.食慾差沒胃口、腸胃脹氣噁心感;舌苔厚膩。
2.頭暈身重、經常胸悶想睡。雖然睡眠夠,但仍疲倦。
3.身體肥胖(尤其集中在腹部的鮪魚肚)。
4.大便軟散黏膩、腹瀉;小便常混濁起泡。
婦女白帶增多、男生陰囊潮溼感。
5.皮膚濕疹、頑固性毛囊炎、酒糟鼻、頭皮油膩。
6.鼻子反覆過敏有鼻涕,甚至鼻竇炎、中耳炎反覆不癒。
7.「濕」又容易與「熱」結合一起侵襲人體,造成體內又
濕又熱又悶的現象,甚至局部發炎。
三、『生活因應之道』
1.少吃冰冷飲料、冰淇淋、性寒食物。
從冰箱拿出的食物,等待15~30分鐘退冰後再享用。
2.適度地喝薑湯,溫暖脾胃。適量地食用荷葉、綠豆、
紅豆、薏仁湯、四神湯,增加身體的利濕功能。
3.少吃油膩肉類、炸、辣、精製加工食物(麵包、蛋糕、
香腸、巧克力等),減少脾胃負擔。過多的進補反而
不好;清淡、天然的飲食較易被人體吸收。
4.暴飲暴食傷脾胃,常見的「大胃王」比賽最不健康。
建議吃飯七分飽。
5.保持好心情,長期情緒緊張抑鬱的人,容易肝氣疏洩
失調,影響脾胃功能。
6.夏天吹冷氣要注意保暖(尤其肩膀、腹部),避免過冷引
起落枕、腹痛。建議常常用手心順時鐘方向按摩腹部,
溫暖腹部增進蠕動,或是使用艾條薰灸腹部的神闕穴、
關元穴。
7.可經由中醫師診斷,給予芳香化濕、健脾補氣、清利濕
熱的中藥粉調理脾胃。如:藿香正氣散、六君子湯、
甘露消毒丹、六合湯、清暑益氣湯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感謝您的回應!